請叫我「恐龍家長」

YU/自由業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924/1435697/  
      
九月二十四日,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牧宏在《蘋果日報》即時論壇一篇投書「給恐懼的家長、恐龍的大人與他們受傷的同志孩子的一封信」,鏗鏘有聲地為同志孩子發聲,十分感佩,但對支持國小國中不應實施同志教育的家長們,則形容為充滿歧視、恐同的恐龍家長,陳醫生可能有所誤解。
 
民間常說:「十八歲,轉大人」,意思就是,轉大人之前的孩子,身心發育仍未臻成熟。一名合格醫師一定比家長們更清楚青少年的生理結構,女孩子最脆弱的是尚未發育成熟的子宮頸,單薄的細胞層無法攔阻病毒、細菌入侵,男孩則是消化系統、直腸有『M細胞』。就算青少年生殖系統已發育,但他們大腦中負責思維、判斷、抑制衝動的前額葉皮質區仍遲遲未成熟,還缺乏判斷力,情緒容易衝動。
 
由於青少年身體尚未準備好,因此性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或同志教育的提供,特別需要「適齡」。因為不適齡的性資訊而引發衝動、過早性行為,易使女孩子宮感染恐致癌的人類乳突病毒(HPV),HPV還會經由口交引發喉癌,甚至影響心臟,至於不預期懷孕及墮胎的情況,更是不在話下。
 
男孩最脆弱的是消化系統,因直腸有「M細胞」(女孩陰道則無), M細胞可輕易攫取愛滋病毒(HIV),送入淋巴系統,因此肛交比陰道性交有高出20、30倍感染HIV的機率。從我國官方統計得知,近五年,10-19歲青少年罹患淋病增加二倍,每年新增愛滋感染者近三成為15-24歲,且95%以上是感染原因是男男性行為,去年甚至出現一名13歲愛滋患者通報一個月後過世的憾事。
 
然而,這些至關重要的生理訊息及感染性病的真實景況,在性別平等教育及同志教育中未被重視,也未被完整提及。倘若同志教育進入國中小,未來愛滋病通報的年齡及數字會如何變化,實在難以想像。
   
其次,陳醫師文中有言,「唯有透過教育,才有機會改變那些在社會中根深蒂固對於同性戀的歧視思想。」這句話,舉雙手贊成。但透過教育,增進對同性戀和多元性別孩子理解尊重,就能增強同志族群的心理健康和自殺防治?
   
陳醫師引用2017年美國醫學協會之兒童醫學期刊(JAMA Pediatrics)內容,指出「自2015年全美國同性婚姻合法化後,青少年的自殺率下降(14%),尤以同性戀與雙性戀的青少年最為顯著」,但是文中未提,自殺在美國10到24歲死因占第2名,其中,同性戀和雙性戀青少年的自殺率是異性戀青少年的4倍。
   
那麼,同志族群結婚後就比較快樂了嗎?兩年前,一份發表於歐洲流行病學雜誌的調查研究,在對同志最友善的瑞典採集十五年內六千對同性婚姻及異性婚姻家庭官方資料,發現同性戀伴侶結婚後比起異性戀伴侶的婚姻,有著近3倍自殺的可能性。據此,該研究指出,同性戀行為和各種消極的心理有很強關聯,而人們的態度則與已婚同志較高的自殺率無關。
 
從越來越多國家對同志族群身心健康的研究報告顯示,光是停留在要尊重、不歧視同志,不足以關照這個族群的完整生命。尤其是站在男女孩生理結構尚未準備好,肛交就是感染愛滋病的高風險行為的生物事實前,為人父母者,肯定要爭取「適齡」的性平教育,教導孩子健康的保護自己,不容任何一個同性性傾向或異性性傾向的孩子冒著身心健康的風險。
   
就算被貼上「恐同、歧視」、「恐龍家長」、「恐龍大人」,站在這麼多性病數字及歐美研究報告前,家長們豈能保持沈默,不站出來爭取適齡適當的性平教育。畢竟,和孩子的身心健康比起來,恐龍家長這張標籤算什麼。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代理孕母承擔的風險

影片-不當性平教材所有影片

讓PCR踢鐵板的案例:HIV非凡控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