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在國中小時期就把「同性密友」與「同性戀」混淆

張嘉禾/教育工作者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81110/1463990/

還記得自己就讀大學期間,修習「教育社會學」,這是令我感興趣的課程。
 
教育社會學大致分為兩個派別,分別為「和諧理論」和「衝突理論」。
 
和諧理論認為社會由許多部份所組成,如同人體的許多器官各有功能,各個部分互相幫補協調,促進社會進步。學校教育是達成大眾價值共識的場所,因此教育內容是價值中立的。
 
當時覺得「和諧理論派」說的很有道理,教科書的內容符合實證且有益學生身心發展,所以理當是價值中立──當時我只是學生。
 
另一「衝突理論」提到,教育是統治階層洗滌大眾思想的工具;說的直白點,執政者透過教育,意識形態得以繁衍,有目的改變社會文化中的某種價值觀,進而宰制社會大眾。
 
當時覺得「衝突理論派」似乎太憤世嫉俗了,因此我只是將之視為一種「理論」──當時我還是個學生。
 
直到出社會,一切改觀了。
 
當我發現執政者試圖改變婚姻定義,且將這樣的資訊教導下一代的學生時,令我不禁納悶,如此教導的根據在哪裡?
 
國中小學生正值「同性密友」時期,學生的思想與大人的思想是「質」的差異,而非「量」的差異,因此不一定可以分辨自己是否為同性戀,可能將「同性密友」與「同性戀」混淆。
 
如果真的有學生因此自認為同性戀,以生理結構而論,長大後從事性行為的風險,與異性戀相比,相對的會大幅提高(請參考一位醫師的憂心:不同立場也該兼顧性健康資訊的真實),學生如果真的如此行而得愛滋病(或其他病症),不禁納悶,誰能負責這樣的後果?
 
因此較為恰當的作法,是告訴國中小學生,此時會喜歡同性為正常發展現象,並非「同性戀」。讓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逐漸體認自己的性傾向。等升上高中、大學,學生漸漸有分辨能力了,再讓其自行選擇。
 
我知道社會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族群,但教科書的實施對象是全國學生,希望裡面的教導能有益學生身心發展,且終生受益。
 
我真企望「和諧理論」的理念,有一天能實現於台灣。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代理孕母承擔的風險

影片-不當性平教材所有影片

讓PCR踢鐵板的案例:HIV非凡控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