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藥性淋病」台灣現況

「抗藥性淋病」台灣現況──回應「超級淋病比愛滋更可怕!」讀者回饋

張珮文/護理系講師、鄭威/解剖病理科醫師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80407/1330073/
「超級淋病」在國外已出現四例,回應「超級淋病比愛滋更可怕」有讀者問,台灣的淋病現況如何? 台灣目前並無「超級淋病」的病例,但是「抗藥性淋病細菌」已是多年的問題。

疾管署103年研究,分析淋病細菌的 penA 抗藥性基因,區分出39型別,其中10型具有「鑲嵌結構」。帶有「鑲嵌結構」不僅會使淋病細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大幅增加,這些菌株也多半同時為「多重抗藥性」 (multi-drug resistant, MDR)菌株,並多源自男同/雙性戀病患。這可能是因淋病細菌在口腔或腸道經由基因的平行轉移,獲得抗藥性基因DNA所致。

淋病細菌喜群聚在柱狀上皮細胞 (圖一),再擴散至他處。男男性行為者是易感染族群。因為直腸上皮也是柱狀細胞,淋病菌經由肛交群聚在直腸,這也是為何台灣來自男同/雙性戀族群的病例逐年增加,且國外淋病通報病例主要為男男性行為者。另一易感染族群為未成年青少女,因其子宮頸上皮仍由柱狀細胞組成,成年之後才由鱗狀細胞(圖二)取代。因此,未成年女性易被淋病感染(台灣19歲以下青少女約佔女性淋病者的 25%)。

淋病細菌適應環境能力很強,很容易寄生在人體。感染後,男性有 1 成,而女性有高達 8 成是無症狀。因淋病細菌有以上的特性,我們必須擔憂及正視的問題:抗藥性淋病細菌經由「無症狀帶原者」傳播。在他們無心的傳播之下,噩夢可能即將如影隨形。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4月3日發布的訊息給台灣相關單位警示。去年全美有27個州由肺炎、泌尿道感染以及血液中發現221例具有罕見抗藥性的「噩夢細菌」(又稱超級細菌)。專家指出,這種噩夢細菌可能藉由未發病的民眾迅速擴散。

令人擔心的是,經進一步檢測與實驗病患密切接觸的民眾,發現竟有10%的民眾同樣帶有抗藥性細菌。專家憂心表示,罕見的抗藥性細菌已經散播。而且這些未出現症狀的帶原者,可能會持續散播細菌。但目前科學家還不知道這些「無症狀帶原者」傳遞細菌的頻率有多快。
 
而抗藥性菌株的坐大,也是由於抗生素濫用。大部分民眾如果有小病或泌尿道感染問題,通常只會至基層醫院就診,或自行在社區藥局購買抗生素。再加上畜牧業濫用抗生素,把大多數没有抗藥性基因的細菌消滅了,剛好讓具有抗藥性基因的細菌趁勢增生繁殖,加速傳播出去。而且細菌會彼此分享抗藥基因,交換彼此的抗藥能力(圖三),使得醫療人員必須使用對人體傷害更大,且更貴的後線抗生素,就怕有一天無藥可用。抗藥性病株威脅人類生存,造成每年就有逾50萬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
 
因應抗藥性細菌所帶來的危機,美國政府目前採取積極的「圍堵政策」,透過快速篩檢,降低抗藥性細菌擴散的風險。在全球抗藥性細菌肆虐的同時,抗藥性淋病細菌的散佈更是呼應情勢的險峻。

衷心希望,所有性行為活躍者,要審慎檢視自身的行為模式,不因性伴侶無症狀而失去警覺性﹔也不要輕易嘗試多人性行為,減少暴露在不同抗藥性細菌的機率﹔一旦出現症狀,更不要諱疾忌醫,不願去就診而自行服用抗生素。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讓「抗藥性淋病」獲得更多不同的抗藥性變成「超級淋病」,真正成為一場噩夢!
圖一:柱狀上皮;圖二:鱗狀上皮。作者提供
圖一:柱狀上皮;圖二:鱗狀上皮。
圖三:抗生素如何篩出抗藥性菌株,及抗藥性基因的平行轉移(繪圖參考自ABC news)。作者提供
圖三:抗生素如何篩出抗藥性菌株,及抗藥性基因的平行轉移(繪圖參考自ABC news)。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代理孕母承擔的風險

影片-不當性平教材所有影片

讓PCR踢鐵板的案例:HIV非凡控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