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飾太平的「保險」套-兒童被剝奪「知」的權利


臺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  鄭弋醫師
https://www.pediatr.org.tw/db/Jour/3/20181005/16.pdf
身為醫師,聽見政府以「保險套才是你的金鐘罩」、「有戴有保佑」大力宣傳,很想要知道這是政府「教育」推廣14年有成的結果嗎?心中充滿非常多問號、感慨與震驚!為什麼台灣的孩子就像是被剝奪了知的權利一般,任由教育部核定的學校課程教材全力推動「戴保險套等於安全性行為」,讓孩子們無知地接受「戴保險套就萬事OK」的錯誤知識?某市政府力挺性平教師在課堂上掏出假陽具與保險套教導小三8歲學童如何使用保險套及指險套,並發新聞稿表示「不容外界污衊教師教學專業自主性」內政部補助播放給國中小學生觀看的《青春水漾-Shall We Swim》教育短片,內容教導探索性敏感帶、性高潮、如何進行性行為,以及誇大保險套的功效;學校課本內容從未說明「男男性行為」才是國內愛滋病患的主要原因,以及「男同志」是愛滋病的高危險族群,卻只強調「正確且全程使用保險套可有效避免感染愛滋病。」(圖一) 。這些似是而非的事件無非是要把保險套推上神祇的地位,並且讓孩子們成為無視健康與風險的新世代行動導向的犧牲品
為什麼不讓孩子正確學習事實的全貌呢?事實真是像教科書寫的如此嗎?民國106年疾病管制署針對愛滋病的統計資料,15-24歲及學生族群罹病人數逐年攀升,其他性傳染病的罹病人數更是直線上升若是教育部推廣「戴保險套安全性行為」的性平教育觀念正確,在這樣安全的情況之下,怎麼會造成性傳染疾病上升成這樣的現況?根據醫療數據顯示,全程使用保險套並非絶對安全,仍舊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傳染病總共有20幾種,愛滋病為例,雖全程以保險套防護,防護效果僅有80%;對淋病來說,即便全程使用保險套,只有百分之 51-62%的防護效果,降低皰疹風險約 25-50%;引發癌症的人類乳突病毒更是防護性甚微 (圖二)(1)至於「指險套」雖號稱可以防護性病但相關衛教網站指出,因指險套比保險套更容易脫落的緣故,大大降低它的防護效果(註2)。
學校本應是站在以學生最大利益為考量的場域,試問「健康」難道不應該是最重要的利益之一嗎?當學校大肆推廣「保險套萬能」及相對無的「指險套」時,家長應該怎麼面對這樣的錯誤引導?家長怎能放心將孩子交給學校?而當從小接受戴保險套就安全了就可情享受性愛了」觀念的孩子長大進入大學之後,開始進入自主年齡時,令人憂心的現象就不斷地浮現上來。去年就有11所公私立大學舉辦迎新活動時涉及性騷擾,甚至某科技大學的迎新活動中出現咬腋毛、脫內衣內褲等遊戲,並被要求大聲喊出涉及性意味的隊呼隊名,情況嚴重到監察委員調查判定教育部疏失並予以糾正。所謂性平教育的成功,就是這些大學生如此「驕傲」的輝煌紀錄?就是我們想要的未來主人翁的樣子?
性教育包括生理「靈性」層面 (3)因此性平教育不應該僅專注在生理層面更應引導孩子在「靈性」層面的發展除了教導孩子戴保險套並不完全等於安全性行為外,更應該完整教導ABC三步 (Abstain節制、Be Faithful忠實性伴侶、Use a Condom使用保險套)才能真正達到預防性病及懷孕的風險。並且還應強調以提昇自尊與學習「真愛」為基礎,去尊重自己和別人,讓情感教育建構在性行為教育之前;且能在現實情況的考量下,依據自己所建立的正確性價值觀及性態度,學會擁有表現性健康行為所需的生活技巧
      真的是時候,大家應該監督政府,重新檢視我們不純的「性別平等教育」,及錯誤的「保險套萬能」教育政策了!

  
圖一 國二健康與體育課本及內文 (105年版)



 圖二 保險套防護 HIV及性病的保護率

參考資料

1 趙國玉及翁嘉穗 (2017) 青少年性傳染病照護及預防 (通訊課程)

2 Elizabeth Boskey (2018).  Finger Cot or Condom for Safe Sex. 網址https://www.verywellhealth.com/finger-condom-cot-3132861。擷取日期 2018610

3 Susan E. Clark (2004). Spirituality and Sexuality: Compatible Components for Optimal Health.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l74(1), 30-31.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代理孕母承擔的風險

影片-不當性平教材所有影片

讓PCR踢鐵板的案例:HIV非凡控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