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光譜」所暗藏的危險

洪御書/北市家長、醫師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81106/1461058/
日前儒先生提及「性別光譜」一文 ,令人想起曾任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精神科暨精神醫學主任教授長達26年的Paul R. McHugh醫師,最後決定停止執行變性手術的文章。1970年代,他委請兩位學有專精的醫師追蹤評估兩組不同類型男性病人接受變性手術的術後狀況。一組是因無法認同自己生理性別(性別不一致/不安)而決定變性;另一組則因出生時各種因素導致生殖器受損,而接受建議進行變性手術、並請家屬將之視為女性撫養。
 
因性別不安接受變性後,發現案例的各種心理精神問題仍無法解決,並大多認為自己是「女同性戀者」(類似案例),依然喜歡女性。而出生後因故生殖器受傷的男孩,即使當成女孩撫養,絕大多數成年後皆決定回復生理性別。
 
McHugh主任因此判定,即便是變性後,絕大多數案例依然回復遺傳生理性別認同。當下決定停止執行變性手術。
 
而瑞典長達30年的變性手術後追蹤也發現,即使接受變性手術與荷爾蒙治療,變性者的自殺率是一般人4.9倍,自殺死亡率是19.1倍,因精神問題住院是2.8倍。也印證McHugh教授的決定是對的。
 
醫師以助人為天職,但費盡心力做完手術卻發現病患不是自殺就是發瘋,心裡一定痛苦不已。難怪McHugh主任做此決定。
 
撰寫性別不安變性荷爾蒙治療守則的Wiley C. Hembree醫師承認,高達9成性別不安兒童進入青春期即回復生理性別認同
 
而據美國大型青少年人口調查,進入青春期的13-18歲認為自己是「非異性戀」者,至24-32歲時,高達7成回復生理性別認同。其實青少年大腦功能尚未健全,較易衝動行事、理性判斷能力不足,會對自己「性向」游移不定可想而知。若要強迫他們確認「性別特質」,似乎沒有必要。
 
如果心理性別認同真的與生理性別無關,何以變性後悔案例如此之多?那麼,教「性別光譜」的意義何在?
 
舉世聞名的心理學泰斗、多倫多大學教授Jordan Peterson曾嚴詞批判教7年級(國一)性別光譜是「completely insane」:「生理上,男性與女性彼此間存在壓倒性的巨大差異。絕大多數具備健全男性或女性生理性別的人們,也同時宣稱自己心理認同生理性別。因此,說生理與心理無關且各自獨立真是完全喪失理性。」「縱使某些男人比其他男性更女性化、某些女人比其他女性更男性化,女性化的男人大都仍認為自己是男性,而且男性化的女人也大都認同自己是女性。」「若硬要將生理性別、性別認同、性傾向與性別氣質四者完全分開,那麼,就更沒有理由說性傾向不可逆轉!」「如果性別真是可流動的,而且只依據主觀選擇,並由法律支持、強制所有孩子接受這種意識型態教育,那為何不能根據這個論述來解釋性傾向也是流動的,進而從事迴轉治療?」
 
Peterson 教授說,立法強制孩子們接受「社會性別表徵(gender)是種主觀選擇,且不受生理事實影響」的瘋狂論述,好比共產蘇聯的可怕法律,具備謀殺本質,迫害青少年。因此他鼓勵中學生,一聽到聲稱「多元」「包容」「平權」的性別光譜,應站起說「這聽來是沒有事實根據的政治教條,我拒絕接受」並即刻離開教室。
 
青少年正值自我探索階段,沒有實證根據的教材實應摒除以避免他們混淆。若要學習尊重接納同志,「小嵐的秘密」即已足夠。還是讓他們學習更多紮實的知識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代理孕母承擔的風險

影片-不當性平教材所有影片

讓PCR踢鐵板的案例:HIV非凡控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