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醫療中須要「性別」觀點
張珮文/護理系講師、鄭威/解剖病理科醫師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80509/1350673
繼上一篇關於「國民身分證」有意取消「性別」欄位,及衛生福利部預告「全民健康保險轉診實施辦法」中,轉診單也將去除「性別」欄位之文後,我們再度對性別在醫療上的重要性,發表一些看法。
所有人類活動,都與性別有關。上從政治、經濟、社會等人文議題,下至穿衣如廁等日常生活,皆與性別有關。而對醫療而言,性別更是診斷及治療不可或缺的重要資訊。
臨床醫療中,病人的男女性別會主導醫師的思考判斷。一位腹痛的男性病人,除了男女均會發生的腸胃疾病,還要考慮腹股溝疝氣,必要時要請病人脫卸褲子進行理學檢查。而女性,則須考卵巢囊腫,或子宮外孕。因此,性別,是醫師進行鑑別診斷、思考分析的重要關卡。在組織切片診斷中,在女性是正常的乳房組織,在男性則是男性女乳症。臨床醫師就須了解這位男性病人,是否有肝臟或其他可能造成男性女乳症的潛在疾病。
而現代細胞分子生物的進步,提供更多男女有別的證據。男女不是只有雄性激素,雌性激素或SRY(Y染色體性別決定區)基因的不同,在細胞層面也有不同的表現。女性神經元細胞和腎細胞較男性細胞易因化學試劑導致細胞凋亡(apoptosis)。奇特的是有些細胞反應,男女可以天差地遠,完全相反。大腦中的DHEA (腎上腺製造的天然類固醇)之衍生物ADIOL,在男性的小神經膠質細胞 (microglial cells) 中,它可以抑制發炎。但在女性小神經膠質細胞中反而會促進發炎反應。因此,年輕女性比男性更易罹患多發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而更有一研究團隊直指與癌症相關的 Line-1基因的活化與否,與年齡及激素周期 (hormone cycle)的變化無關,只與性別有關。以上證據,在在指出男女細胞的差異。性別的不同,不是我們否認,它就不存在。
而於醫療第一現場,尤其在重大災難發生時,病人的資訊若能更齊備,對醫病雙方更有保障。性別,也是確認身份一個很重要資訊。三年前八仙塵爆發生時,大量傷患湧入,傷者個個都燒傷非常嚴重。當時所有醫療及工作人員以保住病人生命為優先,除了經由紙本或證件的姓名及性別確認傷者身分外,已經没有更多精力由健保卡讀取資料。若再有如921大地震發生,造成許多地方停電,健保卡更將無法讀取。屆時病患的證件資訊愈齊備,對其救治將更周全。
醫療愈來愈倚重電子化,讀晶片卡獲得資料已是趨勢,也是必然,電子化已是進步的指標。在進步的喜悅中,我們還是須思考一個古老的道理,「狡兔三窟」。病人所有的資訊單單只依賴晶片卡,是否可能將病人置於風險之中?早期的電子資訊存在磁帶中,當時代進步,已無可讀取磁帶的器械時,工程師只能抱著一堆磁帶欲哭無淚。
所以,任何重要的數據資料,常被要求一定要有非電子的記錄 (hard copy)。就診時,能有多方且明確標示姓名及性別的證明文件,對病人的辨識將更清楚,且能給予病人更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基於醫療人員的立場及良心,我們就必須為病患爭取最佳的權益。
從醫及執教多年,至今人體的奧妙仍未完全參透。與天爭「性別」,以為「人定勝天」,最後輸掉的,可能是全體人類的健康及命運。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80509/1350673
繼上一篇關於「國民身分證」有意取消「性別」欄位,及衛生福利部預告「全民健康保險轉診實施辦法」中,轉診單也將去除「性別」欄位之文後,我們再度對性別在醫療上的重要性,發表一些看法。
所有人類活動,都與性別有關。上從政治、經濟、社會等人文議題,下至穿衣如廁等日常生活,皆與性別有關。而對醫療而言,性別更是診斷及治療不可或缺的重要資訊。
臨床醫療中,病人的男女性別會主導醫師的思考判斷。一位腹痛的男性病人,除了男女均會發生的腸胃疾病,還要考慮腹股溝疝氣,必要時要請病人脫卸褲子進行理學檢查。而女性,則須考卵巢囊腫,或子宮外孕。因此,性別,是醫師進行鑑別診斷、思考分析的重要關卡。在組織切片診斷中,在女性是正常的乳房組織,在男性則是男性女乳症。臨床醫師就須了解這位男性病人,是否有肝臟或其他可能造成男性女乳症的潛在疾病。
而現代細胞分子生物的進步,提供更多男女有別的證據。男女不是只有雄性激素,雌性激素或SRY(Y染色體性別決定區)基因的不同,在細胞層面也有不同的表現。女性神經元細胞和腎細胞較男性細胞易因化學試劑導致細胞凋亡(apoptosis)。奇特的是有些細胞反應,男女可以天差地遠,完全相反。大腦中的DHEA (腎上腺製造的天然類固醇)之衍生物ADIOL,在男性的小神經膠質細胞 (microglial cells) 中,它可以抑制發炎。但在女性小神經膠質細胞中反而會促進發炎反應。因此,年輕女性比男性更易罹患多發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而更有一研究團隊直指與癌症相關的 Line-1基因的活化與否,與年齡及激素周期 (hormone cycle)的變化無關,只與性別有關。以上證據,在在指出男女細胞的差異。性別的不同,不是我們否認,它就不存在。
而於醫療第一現場,尤其在重大災難發生時,病人的資訊若能更齊備,對醫病雙方更有保障。性別,也是確認身份一個很重要資訊。三年前八仙塵爆發生時,大量傷患湧入,傷者個個都燒傷非常嚴重。當時所有醫療及工作人員以保住病人生命為優先,除了經由紙本或證件的姓名及性別確認傷者身分外,已經没有更多精力由健保卡讀取資料。若再有如921大地震發生,造成許多地方停電,健保卡更將無法讀取。屆時病患的證件資訊愈齊備,對其救治將更周全。
醫療愈來愈倚重電子化,讀晶片卡獲得資料已是趨勢,也是必然,電子化已是進步的指標。在進步的喜悅中,我們還是須思考一個古老的道理,「狡兔三窟」。病人所有的資訊單單只依賴晶片卡,是否可能將病人置於風險之中?早期的電子資訊存在磁帶中,當時代進步,已無可讀取磁帶的器械時,工程師只能抱著一堆磁帶欲哭無淚。
所以,任何重要的數據資料,常被要求一定要有非電子的記錄 (hard copy)。就診時,能有多方且明確標示姓名及性別的證明文件,對病人的辨識將更清楚,且能給予病人更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基於醫療人員的立場及良心,我們就必須為病患爭取最佳的權益。
從醫及執教多年,至今人體的奧妙仍未完全參透。與天爭「性別」,以為「人定勝天」,最後輸掉的,可能是全體人類的健康及命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