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小性教育應列入不會得到性傳染病的方法!
趙國玉/兒科護理教師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0120/1039427/
本週行政院「兩公約國際審查會議」第5場次,聯合國委員Eibe Riedel第1題詢問政府的提問,即是台灣近年來青少年性病個案數攀升原因,以及可以協助的策略為何?
近五年來台灣青少年的總人口數每年顯著下降,然而青少年性病增加的比例卻逐年攀升,尤其以淋病最為顯著。
由2012年起,幾乎是以150、200、250、300、350的人數持續增加,幾乎攀升了三倍,而且年紀越小,影響越大,10-14歲淋病的個案數,更增加4-8倍之多。與同期成人增加兩倍,有顯著差異。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尚未發育成熟,他們並不是迷你版的大人。舉例來說,少女子宮頸保護細胞(transformation zone)只有一層,需要到20歲才會發展出成熟的30層保護細胞,也使得少女一旦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大幅度增加了罹患性病的機會。
加上性病共有20幾種,對於體液傳染的愛滋病,全程使用保險套,防護效果可達到80%以上;但其他種生長致病源生長於皮膚毛髮上,保險套不一定覆蓋的到,即便全程使用,對淋病只有51-62%的防護效果,會引起女性不孕與子宮外孕的披衣菌只能降低26%的效果。
至於引發癌症的人類乳突病毒,幾乎沒有防護效果。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性別教材較為顯著改變的近年來,青少年愛滋病雖然也有個案數的增加,但其他性病卻是倍數的增長。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在給予青少年的衛教手冊中明白指出:在青少年的階段不要有性行為,是最有效避免懷孕與感染性傳染病的方法。然而,這樣的教導,卻被高雄市政府於2012年九月明文禁止教導。
以醫療的角度來看,更不是要教青少年如何手淫、肛交、口交,因為不適當的性交途徑,使得某些性病感染的機會增加20倍,對於改善青少年性病的發生,並沒有幫助。
性教育的內容,不因只是生理結構的介紹,更因該將感情教育一併教導;如何以全人性教育,培養青少年尊重與相愛的重要習性,引導孩子的性衝動與自制,才能夠展現生命的潛能,貢獻自己的專長於台灣及世界。
我們相信,孩子有權利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建議性教育需涵蓋客觀醫學知識,並讓每一位孩童與青少年了解,除了較安全性行為之外,穩定伴侶關係內的性行為,是預防性傳染病更有效的方法。讓這樣的知識與信念,以成為青少年決定自己行為時的重要參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