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穿裙子 不只「性別平等」那麼簡單


王梅/國小圖書館志工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80916/1430823/

近日台北市龍安國小因廁所裡一張好書推薦,引發宣然大波, 引起家長關切的起因,在於這本繪本是一個小男孩穿著母親的洋裝的故事。本是一件單純家長對於教育現場的關切,但卻衍生成性平事件,一瞬間臉書上網民們正反意見不一,有人聲援有人撻伐,「家長」這個名詞似乎又成為打擊性平教育的大恐龍。

或許在一般人眼中這是一本幽默有趣的繪本,但事實上,重點出在國小廁所裡貼的那張海報上的文字, 強調「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接受自己的不同。願與眾不同的你,都能擁有自信自在的心」 這段話片面解讀了這個繪本的意義,再加上身穿洋裝的小男孩照片,真的會讓人以為這是鼓吹跨性別變裝癖的宣傳海報。
 
筆者針對以下幾點來探討這個事件的真正意涵,期盼社會在碰到類似相關性別議題時,能有更深層的思考,避免模糊了性別平等教育其真正的意義:

問題一: 小男孩穿裙子就是獨一無二,擁有自信自在嗎?自信應該建立在正確的自我形象,應該教導孩子獨一無二是事實,無需透過外在特殊穿著來證明。因此若是藉由透過小男孩穿裙子為要提升自信,非符合教育初衷的論點,尤其在孩童時期,更應該協助其身心健全發展並開發自我潛能,機會教育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不在於他人眼光,而是自我肯定與正確的自我形象。

問題二:小男孩因為思念母親,所以穿上裙子, 雖然其出發點值得憐憫,但是我們是否應該教導孩子學習在面對思念親人及悲傷的時候,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排遣,親人在世時要把握相處機會,若親人去世,要學習正視悲傷,想方法派遣情緒,散步、聽音樂、寫信給親人、畫畫、運動等。畢竟面對分離這是每個人一生的課題,更需要教導,學習正確面對。

問題三 :校方推薦這本繪本,似乎是希望藉由小男孩穿裙子的故事,能夠帶來性別平等,消弭性別刻板印象, 但穿著只是一種表象,現實生活中,我們真的能夠對奇裝異服的人不多看一眼,或是不小心流露出懷疑的眼神嗎? 若只是片面的讓孩子以為男扮女裝或女扮男裝,就能夠消弭性別歧視,事實上卻是給這些性別不安的孩子帶來更多被歧視的機會。

問題四:為何男扮女裝就是做自己? 這是過度放大了「做自己」的意涵, 如果我們灌輸孩童一個觀念,不論你要做什麼都可以,因為那是「做自己」, 那我們為何需要教育?種一棵樹都怕他長歪,何況是一個孩子!孩子是我們國家未來的棟樑, 教育現場在傳遞訊息時更需要謹慎考慮,勿帶入特定立場或意識形態。

問題五:和平實小校長為聲援龍安國小,於是牽著小男孩身穿長裙以表支持。 這樣的做法似乎是與家長站在楚河漢界, 身為家長本來就有權利來參與學校的教育,並提出相關的看法與建議,校方應本著與家長親師合作的態度與家長確實良性的溝通,而不是互相對立,剷除異己。 對於孩子來說這未必是一個理性溝通的示範。若我們希望這本繪本帶出的是尊重,那麼教育單位是否也應該給予家長相對應的尊重,並接納不同的聲音。
 
聯經出版社對此事件的新聞稿當中寫道「我們覺得這本書被下架就如同這個小孩被逐出足球隊一樣讓人心疼。」但學校與網民們針對「性別」有不同意見家長所做出的責難, 似乎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回到故事本身,我們同情繪本中小男孩思念母親的心,也關心因此有性別不安行為的孩子們,除了鼓勵大家正面接納關心他們,更要以醫學角度來探討,事實上,醫學證實即便是性別不安的孩子,成年後90%不是同性戀,也不會被性別不安所困擾。
 
變裝癖、跨性別族群,並非天生基因注定,也並非無法改變。跨性別、變性更是合併高度健康與自殺風險,因此,小男孩穿裙子,真的不是「性別平等」那麼簡單的議題。

筆者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在孩子學校圖書館當志工多年,常常感覺到,現在的孩子要學習的東西太多,時間太少,自己兒時讀過的偉人傳記、世界名著、中國經典、名家散文,似乎都逐漸淹沒消失在這一代孩子的教育中,學校若是多推動這些能幫助孩子建立正向人生觀的書籍,相信家長必定給予讚賞支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代理孕母承擔的風險

影片-不當性平教材所有影片

讓PCR踢鐵板的案例:HIV非凡控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