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不同特質的孩子搭建一座校園安全網

為不同特質的孩子搭建一座校園安全網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1214/1484024

朱美琪/諮商心理師
 
明星之子在美國服刑期滿後回到台灣,即將進入科技大學隨班附讀。校方對於接納犯下重罪的孫安佐有一套因應措施,包括與父母懇談、聲明確立學校規範、加強個別輔導、安排社會關懷活動,同時也保持開放的態度與其他在校學生對話等。校方針對學生的特質及個別性規劃輔導方案,建立起校園的安全維護網絡,算是蠻完整的因應措施。
 
從明星之子返台隨班附讀的規畫,來看如何為不同特質的孩子搭起校園安全網絡,可以發現,能讓家長和學生安心到校求學的關鍵在於,校方是否積極搭建起一座安全網,來承接每個孩子的獨特性和個別特質,當發生校園事件時,孩子們能被穩穩地托住而不會墜落受到傷害。
 
隨著同志教育不應在國中小實施的公投而浮出檯面的校園霸凌議題,也需要教育當局有更多的反思,如何在每個校園都搭建起一座安全維護網,能夠承接得住每個不同特質的孩子。
 
十幾年前發生玫瑰少年事件開啟了同志教育之路,教育部和性平專家認為「認識不同性別特質」能夠避免霸凌事件。然而,這究竟是出於專業的診斷和處方,還是過度簡化問題的開脫之詞?
 
從助人理論和實務工作來看,教育當局提出「認識不同特質」的同志教育,並非霸凌的解決之道,反而是過度簡化了問題。霸凌事件分成旁觀者、被霸凌者、霸凌者,三方在霸凌事件中所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模式不同,內在心理動力和心理議題也很不同。
 
旁觀者可能是屈服於從眾的心理壓力、被霸凌者可能是人際行為模式需要改變、霸凌者則可能是內在心理衝突需要尋求發洩的管道。若要有效的處理校園霸凌事件,不是靠著教導認識不同特質就能打破霸凌結構。
 
有效的處理校園霸凌事件,應該要針對霸凌事件三方的心理動力和心理議題,予以「心理輔導」和「生命教育」,才能有效處理個別性的問題,也才能有效地改變學生的人際行為模式。
 
曾有一位霸凌他人的學生在晤談中坦言,因為嫉妒被霸凌者的才華、又適逢自己父母婚姻關係惡劣,所以欺凌同學來讓自己心情舒坦一點。對於這位學生,豈是透過教導「認識不同特質」就能處理?沒辦法的,若不針對霸凌者的心理動力和心理議題予以輔導,再多的「認識」都是枉然。
 
為不同特質的孩子搭建一座校園安全網,師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葉媽媽透露當永鋕被欺侮時「老師都不處理」。一個遭受霸凌的年輕生命殞落,難道只能歸咎於同學對不同特質的無知嗎?不是的,一個年輕的生命在學校面臨被欺凌的恐懼,校方和師長都負有責任。《校園霸凌防治準則》明確要求校方和師長應積極的救濟和處理校園霸凌事件,並建立求助管道,讓遭受霸凌的學生能有尋求幫助的對象。
 
除了從輔導和法制面著手之外,學校經營和班級經營的範疇也是重要的一環,是校長領導力和班導師經營班級能力的展現,需要經驗和智慧,也因此顯出師長在職進修和繼續教育的重要。也正是教育部該更多施力和提供師資人才培訓的重點項目。教育部不應簡化霸凌防治策略,以錯誤施政方針來填補校園安全的缺口,這幾乎可以說是教育上的延誤就醫!
 
不論孩子的特質和所展現的樣貌如何,都應該被保護;沒有一個孩子應該遭受霸凌而求助無門、沒有一個生命應該被輕視和殞落,也沒有任何玩笑傷害了人還應該繼續。教育部也不應再迴避、不去面對校園霸凌防治淪為空轉的問題。學校、社會、家庭都有責任幫助每個不同特質的孩子拓展生活資源,輔導孩子面對心理議題、學習有效的人際能力。讓我們伸出友善的雙手、搭起互信互愛的網絡,一起來幫助我們的孩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代理孕母承擔的風險

影片-不當性平教材所有影片

讓PCR踢鐵板的案例:HIV非凡控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