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林郁婷沒做錯事 IBA禁「性別發展異常者」參賽也有合理性 | 雲論 | ETtoday新聞雲

圖片
  我們想讓你知道… 林郁婷的努力無可指責,她也沒有做錯任何事,而國際拳擊總會修正技術規章並非無故,禁止「性別發展異常」女性參加女性賽事也有其合理性。 ▲   國際拳擊總會 5 日召開記者會,但未拿出兩位陷入性別爭議的選手的檢驗報告。(圖/路透) 文/台灣家長守護婦幼權益協會 台北時間周一晚間( 8 月 5 日),國際拳擊協會( International Boxing Association )辦理了一場俄羅斯主席發言混亂與現場失焦的國際記者會,唯一的亮點大概就是收場前聽到熟悉的台灣記者招呼同伴要離去的聲音。 從善意的角度看,現場的 IBA 執行長、醫學代表及技術代表是基於「女性參賽選手安全」及「女性拳擊競技公正性」兩個大立場發言,他們提出的呼籲有其合理性。最客觀的證據是 IBA 提出了 2023 年 6 月致函給國際奧會( IOC )的信函及往來 E-MAIL 為證,換言之, IBA 對於此議題的關切早於羅琳在 X (前 Twitter )平台的發言。(當然, IOC 與 IBA 之間的愛恨情仇的時間表不應成為事件的主要考量點)。 IBA 並沒有拿出兩位爭議選手(包括我國的林郁婷選手)的檢驗報告,而 CEO 在現場中也口頭說明早上有接到兩國拳擊協會的通知,要求不得公布過往選手的個資與醫療紀錄。從 IBA 事後的新聞稿與書面資料彙整表中,也確實沒有兩位選手的相關檢驗報告。記者會上, IBA 醫療代表非常明確地指出,兩位爭議選手的染色體不是單純的女性,而依照 IBA 事後的書面資料, IBA 技術規則中所定義的女性參賽資格是染色體「 XX 」。 IBA 會後提供的書面資料,除了和 IOC 往來的信函外,還包括兩位爭議選手簽收被取消資格的通知信,並依照 IBA 的新聞稿,這通知信附有兩人各自的檢驗報告。記者會上, IBA 醫療代表也解釋, 2022 年土耳其世界冠軍比賽時,其他國代表及大會醫療團隊對兩位爭議選手提出質疑,大會將四位女性參賽選手的血液樣本送到土耳其當地實驗室進行檢測,但檢測報告於比賽結束後才出結果,四位樣本中兩位爭議選手的染色體呈現異常結果。 IBA 基於法律建議,謹慎處理,未於 2022 年採取行動,等待到 2023 年大賽再次獲得血液樣本後送到印度當地實驗室進行檢測,並得到相同結果,因此做出取消資格的決定。 南非選手告上體育仲

別大開性別免術換證之門 否則林郁婷恐比竇娥還冤 | 雲論 | ETtoday新聞雲

圖片
  我們想讓你知道… 期盼因為此次林郁婷事件,社會大眾能重新認識到身份證性別欄的重要性。台灣政府能撥亂反正,不再允許「性別可由心理認定」這種亂象繼續發生。 ▲ 「台灣女拳王」林郁婷。(圖/路透) ● 陳虹如/台灣家長守護婦幼權益協會理事 近日 JK 羅琳批評不應該讓有性別疑慮的我國女子拳擊選手林郁婷參加奧運,再度讓運動員的性別問題引起各方關注。筆者的看法是: 幸好台灣「尚未」開放免術換證,否則真的很難為我們的選手辯護! 根據國際奧委會( IOC )聲明,林郁婷的護照上性別確實是女性,也通過藥檢,符合參賽規定。以我國現行法令,任何台灣人想改變自己身分證上的性別,都必須先手術切除自己原本的性器官。而林郁婷選手的身分證字號是 2 開頭,性別欄標示為女性。因此任一台灣人都可以由此確定:林郁婷出生時,經過接生醫師判斷為女性,父母為她申報戶口時亦為女性,並當成女兒養大。除非她有接受過變性手術,才可能改變性別登記。但目前種種跡證表示她並沒有做過變性手術。因此即使她的外表較為中性,我們仍然可以身份證確知她的女性身份。她要進出女性溫泉、三溫暖,只要出示自己的身份證,就不會受到任何質疑。 但為什麼英國知名作家 JK 羅琳,會對運動員的性別問題這麼敏感呢?如果有關注國際跨性別運動的人,就知道她長期致力於維護生理女性權益,阻止未術跨性別女(生理男自認為女性)侵害生理女性的安全,甚至不畏死亡威脅。原因就在於,英國於 2004 年通過跨性別免術換證法律《性別承認法》( Gender Recognition Act 2004 ),不要求變性手術,經過醫師診斷及其他門檻即可更改法定性別。此舉造成英國的性別不安人數大幅增長,「女性」(但其實是男跨女)犯罪比率也直線上升,一個普通的英國女人想在她的生活領域中,保有單純的生理女性空間,也成為妄想。而國際奧委會更是在 2016 年放寬門檻,讓跨性別運動員不需接受變性手術,即可參加奧運,並建議其他國際運動組織比照辦理。 然而這些方便跨性別選手參賽的措施已經產生極多爭議。多項研究顯示,跨性別女性在經歷男性青春期時所獲得的肌肉量、肌力、骨密度、有氧耐力等巨大優勢,並不會因降低睪固酮濃度而消除,且消除的程度相當有限。男跨女運動員屢屢在女子組運動賽事取得較好成績,也被視為排擠了生理女性運動員的出賽機會和獎金。例如 2022 年贏得女子 500 公尺自

基醫醫訊116期《性別平等教育》性教育及性健康

圖片
            「性教育」是性平教育中重要一環。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第 13 條明白昭示 - 「… . 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認識及尊重不同性別… . ,以提升學生之性別平等意識。             性健康又是性教育中重要指標,遺憾的是,臺灣近幾年的性健康狀況慘淡異常。自 2018 年以來,全體及 10-19 歲青少年染淋病人數呈垂直增加 ( 圖 1 及圖 2) ,光以 2021 年為例, 10-19 歲青少年感染淋病人數為 2018 年的 2.6 倍 ( 圖 2) 。梅毒感染人數也未見改善 ( 圖 1 及圖 2) 。唯有 HIV 下降,可能與近幾年大力宣導愛滋防治,及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用藥 (PrEP) 使用有關。             雖然不論全年齡或是 10-19 歲青少年,所有性傳染病都是男性遠多於女性 ( 圖 3A-3C ,圖 4A-4C) ,但青少女性病感染人數也開始上升。 10-19 歲青少女淋病罹患人數, 2021 年是 2018 年的 2.9 倍 ( 圖 4B) 。 10-19 歲青少女梅毒人數也增加, 2021 年是 2018 年的 2.5 倍 ( 圖 4C) 。             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改善性健康問題非常重要。性傳染病問題對世界各國都是極大的挑戰,許多研究提出可能原因及改善建議,而臺灣與國外的情況非常類似。大致有 4 個因素導致近幾年性傳染病感染人數增加:社交媒體網站的興盛、新冠流行期間獲得醫療保健的機會減少、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藥物 (PrEP) 的使用、以及教育。             1. 社交媒體網站的興盛,包括約會網站和軟體。某些網站和軟體的性病病例數確實更多。這些約會網站和軟體使男男女女更容易相互聯繫,增加了感染性病的機會 (1, 2) 。如何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社交媒體,是未來須思考及努力的方向。           2. 美國經驗:在新冠大流行期間,許多人避開了診所和醫院,這減少了在淋病感染傳播之前識別和治療淋病感染的機會 (3) 。另一原因,可能在新冠 COVID-19 流行初期,大多數能夠檢測淋病的實驗室轉而檢測 COVID-19 。因而早期篩檢出淋病的機率降低 (3) 。此二個原因導致獲得醫療保健的機會減少,可能造成更長的感

無節制撒錢催生只會製造更多心靈受創的孩子 (風傳媒)

圖片
  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   鄭弋     少子化,成了歐美亞各國的「國難」級威脅,為要搶救生育率,各國想盡辦法大撒幣,但多未見效,日前,全球生育率最低的韓國拋出「役男 30 歲前和妻生 3 胎可免除兵役」新措施,招致「對女性不公平」等各國議論。   台灣也一樣,為了提升生育率,行政院提出「少子女化對策計畫」,從 107 年到 113 年撥出 4851 億元總預算,用在育兒津貼、托育、就學及住宅補貼,這預算自 107 年的 193 億元,逐年調高到 112 年為 1088 億元,成長四倍多,但生育率卻不升反降, 109 年起總人口數還轉為負成長。   目前看來,撒幣一策儼然「催生無效」,為要拉抬生育率,近來有政治人物要推廣「非婚生子女也是寶」,這讓在東部婦幼醫護現場服務十一多年的筆者及同僚們憤慨不已,如此喊話,實在是「歪樓」,不但看錯問題,也給錯解方。   首先,每個孩子都是寶,非婚生子女本不該被汙名化,但也不該鼓勵。筆者在東部醫療群組,隨便一把就是各種稀奇古怪的個案,「一位家長兩胎都沒結婚,不同父親,孩子生病住院只關心團保理賠多少,令人非常難過,好心疼孩子。」「我們一直想要如何才能讓國中高中的女生自己醒悟,不要當小媽媽!」   也許花東醫療現場,只是少數個案,但卻是冰山的一角。在醫療現場,就診的非婚生子女,不少是家長不想負責、所以不結婚,當然也就不會好好照顧孩子。   筆者服務的單位 這幾天接一個未成年媽媽生的寶寶,小媽媽單親,父亡,住叔叔家.從未產檢。小爸爸也來自破碎家庭,小媽媽堅決把寶寶留養,醫院的高風險個案管理師跟社工操碎了心。       另一個罕病男童,母亡,父親在外縣市工作,住山上就醫不便,沒控制飲食結果爆肝送去慈濟。這孩子年幼時就常因低血糖智力受損念特教班,後續照顧問題讓台東跟花蓮的醫師社工傷透腦筋。   不只是這個孩子,筆者遇到另幾個罕病的孩子,父母根本無心照顧,丟給祖父母,不按時返診。每次跟父母說要控制飲食,就推說「平時都是阿公阿嬤帶,小孩哭鬧阿公阿嬤就給零食」;肯回來的還算好的,筆者還有個案找個幼稚園特教班給他念,家長說 : 「我沒時間去接去接送」就不念了,不來醫院,不做復健,這下連孩子是活是死都不知道了!   去年兒童節前夕,筆者曾投書疾呼,傳統生育補助津貼及社福制度「會削弱人民的責任心」,在偏鄉公共幼教任

淺談非二元認同及其教育意涵: 面對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二分的反思

圖片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3,12(2),頁 121-125 http://www.ater.org.tw/journal/article/12-2/free/10.pdf

【風向觀點】病毒量測不到,感染者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播HIV?

圖片
 https://kairos.news/265663 2020,10,29 今年8月3日疾病管制署的公文正式公告了衛教單張,愛滋感染者只要規律遵照醫囑服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使病毒量控制達測不到的狀態,幾乎不會經由性行為將愛滋病毒(下稱HIV)傳染給伴侶。不過, 2014年 CROI大會 (反轉錄病毒和機會感染會議)仍保守聲明:HIV陽性帶原者用藥後病毒數小於200 copies/ml,經過無套的肛交或陰道性交傳播HIV的整體風險極低,但風險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尤其是肛交接受方。 疾管署提醒,感染者即使HIV病毒量受抑制,其他如母子垂直傳染、哺乳、共用針具及輸血等傳染途徑尚未有足夠實證支持不會傳染,且仍無法避免感染其他性傳染病之風險。 疾管署指出,我國截至108年底,已知感染愛滋者92%已服藥,服藥之感染者95%已達病毒量測不到狀態。為提高感染者用藥及病毒量測不到比率,另持續宣導力行使用保險套之安全性行為及其陰性伴侶可服用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等防疫基本識,更能有效控制我國愛滋疫情,預防愛滋及其他性傳染病的傳播。 事實上,在 2014年及2016年嚴謹的報告中,仍有6-16 %的HIV陽性者服藥仍無法達到病毒量低於 200 copies/ml。(1,2) 而 2019年某一資料顯示,約有近4成的HIV陽性的男同性戀者及雙性戀者未達成病毒控制 (3)。 因此,2014年 CROI大會(反轉錄病毒和機會感染會議)仍保守聲明: HIV陽性帶原者用藥後病毒數小於200 copies/ml,經過無套的肛交或陰道性交傳播HIV的整體風險極低,但風險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尤其是肛交接受方 (4) 而藥物濃度也不是時刻維持一定濃度 (5),不同個體也有其差異。病毒數也可能因此上上下下。為了健康,盡量小心不為過。 (專欄作者:曾懿) 參考資料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533066 2  http://www.hivandhepatitis.com/hiv-prevention/hiv-test-treat/4553-croi-2014-no-one-with-undetectable-viral-load-transmits-hiv-in-partner-study https://www.healthl

憂暑假學生懷孕潮 醫師提醒3觀念:未成年最好別做、預防性病這樣做

 https://www.appledaily.com.tw/forum/20220628/CF93B4C1F9CC125FA0C40413C3 鄭弋/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醫師 隨疫情舒緩,國內旅遊團 20 日也鬆綁,民眾從「打滿三劑疫苗」放寬為「 48 小時快篩陰」即可參加,筆者為花東地區旅遊業者開心,暑假終於迎來度假人潮,但一想到暑假過後,可能又會一波青少女懷孕的發生,心情頓時低落。  無論是內政部統計或勵馨基金會調查,台東花蓮 15 ~ 19 歲青少女未婚生育率及性侵發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尤其在長達二個多月的漫長暑假中。筆者常年在花東地區醫療機構門診及進入校園進行衛教,心中一直困惑著,花東地區的國高中生對「安全性行為」有正確且足夠的認知嗎?於是,筆者向所服務的醫院、多是花東地區子女的護理師們詢問:「你們學校教的安全性行為是甚麼?」他們說:「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再問:「你們知道保險套對預防懷孕效果不好嗎?」護理師們全搖頭。連專業人員對安全性行為的認知都這麼粗糙,國高中學生又怎麼會有正確的知識? 一般而言,外界對避孕方式或管道五花八門,但從效果來看,可分成三個等級,等級一是最有效的:失敗率< 1% ;等級二次之,失敗率 4 ~ 7% ;等級三失敗率> 13% 。而被下一代普遍認為「安全」的保險套,屬於等級三,避孕效果相對不安全,再者, 菜花是台灣性病的前三名,保險套防不了菜花 ,而這也是為什麼公衛部門要大力推動男女施打人類乳突病毒( HPV )疫苗的原因之一,另個原因,則是口交盛行, 連口腔的 HPV 感染衍生癌症的病例,也都開始變多(但對於抽煙及吃檳榔的男性,打 HPV 疫苗防男性口腔癌意義不大) 。  從臨床及醫學角度,一如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二年多來, 各式各樣防疫措施及疫苗出爐,而不染疫的唯一法寶,就是「不接觸病毒」 。有醫界同行問我:「青春期的孩子生理機能成熟可以生孩子了,為甚麼不能有性行為?」筆者驚恐回答:「 18 歲以前有性行為會增加子宮頸癌的風險 ,想害死誰?」本國《刑法》規定 16 歲以前不可以有性行為,因為這個年齡的女性雖然卵巢子宮成熟,但子宮頸仍未完全成熟,容易因感染而有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何況婦產科告訴我們未成年懷孕本身就是高風險因子,產婦及嬰兒的死亡率都高。這也是法律為什麼規定 18 歲以前不可以抽菸不可以喝酒?因為菸酒是成癮物質,對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