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2的文章

為領補助孕婦拚生子!他在花東行醫卻體悟社福制度「助貧窮世襲」

圖片
  我們想讓你知道… 「希望所有原鄉的孩子,長大後成為納稅人」 ▲雖然台灣近年面臨「少子化」,可是有些地方生育率是上升的。(示意圖/達志影像) ● 鄭弋/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醫師 上星期(1/6)在東區風險款區域醫療整合計劃專家會議上,一位花蓮衛生單位長官說,「雖然花東的生育率下降,但是原鄉的生育率是上升的。」筆者身為花東醫院小兒科從業人員,心有戚戚焉,尤其這幾年醫療現場觀察到的,真令人擔心,不僅妊娠糖尿病孕婦增加,低出生體重孩子變多,一年接著一年拚命生子的產婦最讓筆者膽戰心驚。 生子領補助? 當全國為少子化苦無對策之際,為何有原鄉婦女拼命生子?即使明知兩胎間隔18到36個月對媽媽與寶寶健康最好,間隔太近會讓後面出生的寶寶體重不夠,長大表現會不如兄姊;即使知道帶著孩子很難租房子,很多脆弱家庭的母親還是不肯避孕。 在筆者服務的醫療現場,「3個孩子3個爸,6個孩子5個爸的狀況屢見不鮮」,產婦拚生子的理由很簡單,「為了領補助」。 筆者服務的醫療單位同事A告訴我,「在我們的部落,鄰居大姊姊們在高中生的年紀就懷孕生子,大姊姊們告訴小妹妹:沒關係的,有補助可以領。」A還說,她的五專同學B因懷孕休學沒畢業,在臉書上抱怨先生工作不穩定,領的補助就去買菸與酒,B的PO文引起男方跟女方親友論戰,B就刪文,事後A問爭執原因為何?B說「就是錢不夠!」筆者另一位同事C去年護專畢業到本院兒科上班才3個月,C就有三個同學一個學長升格當爸爸或媽媽。 ▲兩胎間隔18到36個月對媽媽與寶寶健康最好。(示意圖/達志影像) 事實上,筆者去南迴線上的國小做兒少保衛教期間,學校老師告訴我,「原住民又單親家庭的補助很多,很多家長光是靠眾多孩子的補助費就可以不用工作,因為不用工作,喝酒的父母就很多。」也有小學老師告訴筆者,「我的學生立志做低收入戶,因為可以不用工作!」 原鄉老師們在教學現場普遍觀察到,原本希望人民安心過生活的社會福利制度,在毫無監督及輔導系統協助下,受補助者無心無力或無能善用補助款,反而造就一堆沒有志氣的未來主人翁。 補助制度需「優化」 這樣毫無節制的社會福利制度,只會削弱領補助民眾的責任感,強化壞習慣,沒辦法幫助人民脫貧。也因此,原鄉出現「阿嬤17歲時生下媽媽,媽媽17歲生孫子女,周遭的人都在告訴孩子們:『沒關係,有補助可以領』,在這樣的氛圍下,小爸爸小媽媽的宿命,就一直在家族裡延續下去。」 與

「我非男也非女」 一位跨性別者對免手術變性的質疑:反而加深兩性刻板印象?

圖片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20104/7CIVWXWNIFHLTA5E7EJUG4E35M/ 出版時間:   2022/01/04 15:19 更新時間: 2022/01/04 15:23 論者質疑免術換證是否能讓人從原生性別中獲得解脫。示意畫面。翻攝自pexels 翔翔/非二元女性 跨性別運動在歐美國家展開、引起許多爭議,就在歐美各國都忙著修補因跨性別運動而越破越大的社會漏洞的同時,台灣也有團體欲趕搭這股自認先進的潮流,開始推動「免經手術就可變更法定性別身分」(以下簡稱「免術換證」)議程。 被歸類為跨性別的我,是「非二元認同者」(自認不屬於男女任何一方),直到三個月前,一直都是跨性別權益的支持者。鑒於自身對於「非二元」的認知,我一直以來都能夠理解跨性別者被提到生理性別(以下「生理性別」一詞將與「性別」交替使用)的尷尬。長年以來生活的習慣讓我在很多情況下忽略性別帶來的差異,對於女性身分抱有一層脫離感,從而產生的非二元認同是我給自己的一個喘息空間,似乎只要這樣稱呼自己時,那些社會對女性的壓力就能多少減輕些;那些跨性別者所希望的,或許也跟這種感覺類似吧? 【與想像中不同的「跨性別」與跨性別運動】 在台灣多元族群融合的社會中,多數人對於跨性別者還是抱持善意,若跨性別者有希望被稱呼的用詞,多數人仍會不吝於給予和善的對待,我也不例外。然而,一切的善意和包容,是否該有個底線,而非一味的予以肯認? 今年東京奧運的一記重擊重組了筆者對於跨性別的印象,生理男跨性女(以下簡稱「跨女」)參加女子賽事引發爭議。網路上討論起「跨女是否能參與女子賽事」,這問題第一時間讓我陷入了困惑之中,「讓跨女與女性一同使用任何屬於女性的資源,是『正義』嗎」?在生理差異無法弭平的情況下,同等待之莫不是「齊頭式平等」的假平等嗎? 網路上討論逐漸興起後,我才曉得所謂的跨性別,竟然包含了 TG(跨社會性別,以下使用此簡稱) 、CD(異裝癖)、AG(幻想性性興奮)等群體,就連我的「非二元」身分也涵蓋在內。尤其占大宗的TG,他們並不厭惡自身的生理性別,因此極少會切除性器官,依照我國目前函釋規定,是無法更改證件上的性別登記的。 針對這些使用公共空間感到困擾的群體,我國設立「性別友善空間」並鼓勵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以避免造成另一種「標籤」,同時也跟二元性別達成相處上的平衡。 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