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愛滋同志教我的性平課
蘇念亞/家長,曾任職社福機構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1029/1456131/
今年同志大遊行於日前舉辦,主題是「性平攻略由你說,人人十八投彩虹」,主辦單位期望傳達的是「性平教育就像是一本攻略」,可以透過訴說不同的生命經驗,來認識自己,也理解每個人的多元。而其實,每年同志大遊行的時節,都讓我特別想念一位可敬的長輩,S哥──他曾是同性戀運動的前鋒,也是一名帕斯提(HIV病毒帶原者)。
我認識時S哥時他已脫離同性戀生活許久,也服藥控制得宜。曾有朋友當眾拿男同愛滋比例高的報導問他的想法和他過往的經歷,他也沒害羞,大方回應,但說到有些人得了病、靠補助吃藥卻仍為所欲為,他卻難掩氣憤:「我覺得那些人實在是不知感恩。」
S哥也不避諱談人生曾遭遇的傷痛經歷──幼時家中親職功能不彰,精神異常的母親被親族如畜類對待,他也在親戚的鄙視、惡待中成長,甚至遭遇不倫侵害,對他而言,這些事情埋下同性情慾的遠因,也徹底影響了他前半人生的種種抉擇。
後來他在信仰中找到歸屬,漸漸離開同性戀生活,體內潛藏的病毒卻在此時爆發了,他終須為過去所做付出代價。在適當的診療下他恢復健康,也投身兒少愛滋防治教育和關懷工作。
在我心目中,S哥是一位真正的勇者,某年農曆年假前,孑然一身的他交給我一疊紅包袋,說:「給你吧,我一個人過年,剩下的用不到了。」一問之下,他趁年前帶著紅包、禮物,探望曾傷害他家至深的親族,「以前的事情都過去了,我已經饒恕他們,走出傷害。」我看見他不是迴避、遺忘或擱置,而是選擇走回傷他至深的痛點,站在撕裂他生命的人與事面前,正臉面對、慷慨地寬恕。
從S哥的身上,我看到在對同性情慾和愛滋完全接納和完全污名的光譜兩端之間一種罕見卻有力量的聲音──一個人同時具有兩種身分,「愛滋同志」和「選擇努力過另一種生活的教育者」。
他的人生如同一堂性平課,他沒有教我年輕就應該做自己,或告訴我性別光譜上我該落在哪、保險套如何用……,他的身教,讓我看懂了愛與平等的意義──每個生命,包括不同的性傾向、性別特質、貧富貴賤,甚至曾經犯過錯的人,都值得得到尊重;以及,「家」縱然可能是破碎的,但仍然值得用最大的努力走出傷害、活出新的人生;還有,順從情慾所做的事,自己或他人要付的金錢代價很高,且或早或晚要用健康甚至性命來償還。
S哥的經歷讓我不由地思考,我們要的是怎樣的性平教育?資深性教育學者晏涵文說,「性教育是支持美滿家庭生活的教育,負責任的性教育必須連結到婚姻,性教育不能離開家庭生活單獨來談。」包容、接納很好,但於此同時,我們是否按著學生年齡所能領會,在保護他們身心發展的情況下,以足夠的篇幅和時間教導、關懷學生面對的家庭、性傾向與愛的困境,保護他們免於受到傷害,並且讓他們知道跟隨慾望而行的結果,並引導他們做最好的選擇?
遺憾的是,罹癌後他很快就離世了。願「性平教育」被大肆討論的時候,這樣的故事能成為一個重要的篇章──願我們的教育讓更多孩子先明白愛、被愛保護,再在最好的情境中,拆開「性」這個寶貴的生命禮物,一生美滿幸福。
謹以此文紀念可敬的S哥。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1029/1456131/
今年同志大遊行於日前舉辦,主題是「性平攻略由你說,人人十八投彩虹」,主辦單位期望傳達的是「性平教育就像是一本攻略」,可以透過訴說不同的生命經驗,來認識自己,也理解每個人的多元。而其實,每年同志大遊行的時節,都讓我特別想念一位可敬的長輩,S哥──他曾是同性戀運動的前鋒,也是一名帕斯提(HIV病毒帶原者)。
我認識時S哥時他已脫離同性戀生活許久,也服藥控制得宜。曾有朋友當眾拿男同愛滋比例高的報導問他的想法和他過往的經歷,他也沒害羞,大方回應,但說到有些人得了病、靠補助吃藥卻仍為所欲為,他卻難掩氣憤:「我覺得那些人實在是不知感恩。」
S哥也不避諱談人生曾遭遇的傷痛經歷──幼時家中親職功能不彰,精神異常的母親被親族如畜類對待,他也在親戚的鄙視、惡待中成長,甚至遭遇不倫侵害,對他而言,這些事情埋下同性情慾的遠因,也徹底影響了他前半人生的種種抉擇。
後來他在信仰中找到歸屬,漸漸離開同性戀生活,體內潛藏的病毒卻在此時爆發了,他終須為過去所做付出代價。在適當的診療下他恢復健康,也投身兒少愛滋防治教育和關懷工作。
在我心目中,S哥是一位真正的勇者,某年農曆年假前,孑然一身的他交給我一疊紅包袋,說:「給你吧,我一個人過年,剩下的用不到了。」一問之下,他趁年前帶著紅包、禮物,探望曾傷害他家至深的親族,「以前的事情都過去了,我已經饒恕他們,走出傷害。」我看見他不是迴避、遺忘或擱置,而是選擇走回傷他至深的痛點,站在撕裂他生命的人與事面前,正臉面對、慷慨地寬恕。
從S哥的身上,我看到在對同性情慾和愛滋完全接納和完全污名的光譜兩端之間一種罕見卻有力量的聲音──一個人同時具有兩種身分,「愛滋同志」和「選擇努力過另一種生活的教育者」。
他的人生如同一堂性平課,他沒有教我年輕就應該做自己,或告訴我性別光譜上我該落在哪、保險套如何用……,他的身教,讓我看懂了愛與平等的意義──每個生命,包括不同的性傾向、性別特質、貧富貴賤,甚至曾經犯過錯的人,都值得得到尊重;以及,「家」縱然可能是破碎的,但仍然值得用最大的努力走出傷害、活出新的人生;還有,順從情慾所做的事,自己或他人要付的金錢代價很高,且或早或晚要用健康甚至性命來償還。
S哥的經歷讓我不由地思考,我們要的是怎樣的性平教育?資深性教育學者晏涵文說,「性教育是支持美滿家庭生活的教育,負責任的性教育必須連結到婚姻,性教育不能離開家庭生活單獨來談。」包容、接納很好,但於此同時,我們是否按著學生年齡所能領會,在保護他們身心發展的情況下,以足夠的篇幅和時間教導、關懷學生面對的家庭、性傾向與愛的困境,保護他們免於受到傷害,並且讓他們知道跟隨慾望而行的結果,並引導他們做最好的選擇?
遺憾的是,罹癌後他很快就離世了。願「性平教育」被大肆討論的時候,這樣的故事能成為一個重要的篇章──願我們的教育讓更多孩子先明白愛、被愛保護,再在最好的情境中,拆開「性」這個寶貴的生命禮物,一生美滿幸福。
謹以此文紀念可敬的S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