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晶片身分證跨性別數字「7」背後的隱憂

潔心 2018-12-23 05:30 https://www.storm.mg/article/736777


發會主委陳美伶11月21日表示,最快自2020年全面換發晶片身分證;屆時性別就可能不外露,同時還會保留數字「7」給「跨性別」人士使用,在重視人權初衷下,卻可能會埋下傷害兒少的隱憂。


從生物學角度而言,性別(Sex)是懷孕第八週時就由染色體決定,只有男女兩種,男女生理上有6,500種以上的差異,不論是賀爾蒙治療或變性手術,都無法使人變成另一個性別。而極度罕見的性發育障礙(DSD,俗稱雙性人),是先天缺陷需要治療,並不構成第三性別。

「性別不安症」(Gender Dysphoria)指健康男女相信自己是另外一種性別,這是一種思維的混亂,是需要被大眾了解與接納的精神疾病。他們需要專業治療、諮商輔導與支持,大眾需要對其有「科學上的理解」與「情感上的同理」。

同卵雙胞胎的基因幾乎100%完全相同,若其中一位是跨性別者,另一位也是的機率只有28%,表示有72%的同卵雙胞胎不會同時有”變性慾”,足見跨性別並非天生註定,主要是受外在環境影響。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5,多達98%的性別混淆(gender confused)男孩和88%的女孩,在自然度過青春期後都會接受其生理性別,困擾不會持續。(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Arlington,V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451-459)。請參閱第455頁:性別不安的持續率。) 因此兒童性別認同問題權威Kenneth Zucker博士,堅持要先幫這些孩子回復生理性別認同,以免將來變性後後悔終生。


當兒童被診斷為性別不安後,可能會在十一歲時給予青春期阻滯劑,並且在青春期間開立男性/女性賀爾蒙藥物扮演異性,這些藥物帶來了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血栓、糖尿病、癌症等高度健康風險。變性手術切除健康的乳房、卵巢與陰莖,也可能讓孩子永遠絕育。這些變性治療完全不符合兒童最佳利益!

根據瑞典長達30年研究追蹤,跨性別者的自殺率是普通人的4.9倍,他們因自殺而死亡的風險是十九倍。而在手術和荷爾蒙治療後,這樣的風險依舊不減。這表明雖然性別重新分配暫時緩解一些性別不安,但並無法幫助性別不安患者的身心健康水準與一般人群相當,即使像瑞典這種高度接納LGBTQ的國家也是如此。可見心理健康差異主要是由於跨性別感受和變性者本身的生活方式,不能完全歸因為社會偏見。

跨性別意識在英國、加拿大、澳洲及美國的流行與推廣,造成許多兒少急於改變生理性別。灌輸孩子錯誤信念使其無法接納自己的身體,不也是一種虐待兒童嗎?英國已有學者要求父母監督青少年上網;避免孩子接觸跨性別社群、跨性別網紅、販售賀爾蒙網路藥局、束胸網路商店,就如同阻止孩子接觸厭食網站、自殺網站一般。

跨性別運動對兒少產生的負面影響已引發國外大量討論,在政府保障極少數生理雙性人權益時,是否悄悄偷渡了跨性別議題(Transgender)?此政策尚未有全盤考量,為保護台灣兒少身心健康,請國發會三思,取消跨性別數字代碼「7」!

*作者曾任高中教師、資訊系統分析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代理孕母承擔的風險

從“雙性人”到“DSD”:走向性別的酷兒障礙政治

兒童及青少年性別不安-文獻回顧